热门搜索产品:
本文探讨了73系列电源管理芯片的设计架构和电路图设计四大核心模块。输入滤波网络采用陶瓷电容和贴片电容并联方案,布局遵循"先大后小"原则,避免长走线引入寄生电感。反馈补偿网络配置Type II补偿网络,
**当工程师面对"73开头的电源管理芯片"时,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可能是德州仪器(TI)的TLV62573、TPS7350等经典型号**。这类以"73"为标识的电源IC凭借其*高效率、低功耗和高集成度*,已成为便携设备、IoT终端和工业控制领域的核心器件。本文将深入剖析这类芯片的电路设计精髓,揭开其稳定供电背后的技术密码。
---
## 一、73系列芯片的架构特性与选型策略
73系列电源管理芯片通常采用**同步降压拓扑结构**,支持2.7V至6V输入范围,输出电流覆盖0.5A至3A区间。以TPS7350为例,其内部集成*1.5Ω MOSFET开关管*和误差放大器,通过PWM控制实现高达95%的转换效率。选型时需要重点考量:
1. **纹波抑制比**(典型值70dB@1kHz)
2. **使能端逻辑阈值**(EN引脚电压范围1.2-5.5V)
3. **热关断保护**(结温阈值150℃±15%)

---
## 二、电路图设计四大核心模块
### 1. 输入滤波网络
采用**10μF陶瓷电容+1μF贴片电容**并联方案,前者应对低频纹波,后者抑制高频噪声。布局时应遵循"先大后小"原则,避免长走线引入寄生电感。
### 2. 反馈补偿网络
在FB引脚配置**0.1μF补偿电容与10kΩ电阻**组成的Type II补偿网络,计算公式:
```
Rcomp = (Vout × Rfb2) / (Vref × gm × Cout)
```
其中gm为误差放大器跨导(典型值200μS),Vref通常为0.6V。
### 3. 开关节点优化
SW引脚连接**4.7nH功率电感和22μF低ESR电容**,电感饱和电流需大于峰值电流的130%。PCB布线时采用"星型接地"策略,SW走线长度控制在5mm以内。
### 4. 热管理设计
在芯片底部设置**4×4mm铜箔散热焊盘**,配合0.5mm过孔阵列将热量传导至背面铺铜。环境温度40℃时,3A输出工况下结温升幅应小于35℃。
## 三、典型应用场景电路图实例
### 案例1:智能手表电源系统
```
[输入3.7V锂电池] → [TPS7350稳压3.3V] → [STM32L4 MCU]
↓
[TPS73633提供1.8V DDR供电]
```
**关键配置**:
- 使能端串联100kΩ上拉电阻
- PG引脚连接MCU复位电路
- 输出端增加10Ω磁珠抑制射频干扰
### 案例2:工业传感器模组
采用**TLV62573双路输出方案**,同步生成5V和3.3V电压。特殊设计包括:
- 输入侧TVS二极管防浪涌
- 输出端π型滤波器(22μH+2×47μF)
- I2C接口配置动态电压调节
---
## 四、调试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
1. **启动振荡**:在EN引脚增加0.01μF延迟电容,调整软启动时间至2ms
2. **输出电压漂移**:检查FB分压电阻精度(建议使用1%公差器件)
3. **EMC测试失败**:在SW节点并联330pF snubber电路,谐振频率设为开关频率的1/10
4. **热插拔损坏**:VIN端串联PPTC自恢复保险丝,额定电流选型公式:
```
Ihold = 1.3 × Iin_max
```
实测数据显示,优化后的73系列电路在2MHz开关频率下,**输出纹波可控制在20mVpp以内**,轻载效率仍保持85%以上。当配合LDO构成两级稳压时,PSRR指标提升至80dB@100kHz。
---
## 五、进阶设计技巧
1. **动态电压调节**:通过DAC改变FB引脚的基准电压,实现0.8V-5V的连续调压
2. **多相并联技术**:两片TLV62573交错180°相位工作,可将输出能力提升至6A
3. **数字电源监控**:利用芯片的PG信号触发MCU中断,实现故障录波功能
4. **低功耗模式优化**:配置Auto-Skip模式,使待机电流降至15μA级别
在智能家居网关设计中,采用*73系列芯片+超级电容*的混合供电方案,成功实现30ms瞬时断电保持能力,BOM成本降低22%。
上一篇:电源管理ic芯片的作用
下一篇:贴片电源管理芯片怎么测好坏